馮至:一個尋思者的精力超出與性命根究找九宮格–文史–中國作家網

要害詞:古代文學 馮至

馮至(1905—1993),本名馮承植。中國古代有名文學家、詩人、翻譯家、學者和教導家。1905年9月17日,誕生于河北涿州。1916年,考進北京市立第四中學。1921年、1923年,先后考進北京年夜學預科和德文系本科。1927年,出書首部詩集《昨日之歌》。同年結業后,任教于哈爾濱第一中學。1928年,任教于北京孔德黌舍,兼任北京年夜學德文系助教,出書第二部詩集《北游及其他》,被魯迅譽為“中國最杰出的抒懷詩人”。1930年,赴德國留學。1935年,在海德堡年夜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隨后回國任教于同濟年夜學。1937年,抗戰周全迸發后,伴隨濟年夜學內遷。1939年,轉任東北聯年夜外文系德語傳授。1941年,創作《十四行集》,翻譯《歌德年譜》。1942年,創作中篇汗青小說《伍子胥》。1943年,開端著手撰寫《杜甫傳》,出書散文集《山川》。1946年5月,介入提高人士組織的“李聞慘案”簽名運動,聲討間諜暴行。同年7月,任教于北京年夜學東方說話文學系。1948年,《杜甫傳》開端在《文學雜志》上連載頒發,出書《歌德闡述》。1949年7月,列席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任務者結合會代表年夜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文學任務者協會理事。1950年,拜訪蘇聯及東歐列國,創作散文集《東歐雜記》。1951年,完成《杜甫傳》,兼任國民文學出書社副總編纂。1955年,被選為中國迷信院哲學社會迷信部委員。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出書譯作《海涅詩選》,編選《杜甫詩選》。1958年,出書《西郊集》,介入主編《德國文學簡史》。1959年,掌管翻譯《布萊希特全集》。1963年,出書文藝論文集《詩與遺產》。1964年,調任中國迷信院哲學社會迷信部本國文學研討所所長。1978年,被選中國本國文學學會會長。1980年,被選瑞典皇家迷信院外籍院士。1987年,被授予“年夜十字勛章”。1993年2月22日,因病去世,享年89歲。

馮至師長教師是中國古代有名文學家、詩人、翻譯家、學者和教導家。作為古代文學史上有名的“尋思的詩人”,他平生的文藝實行都固執于超出時期窘境,完成對個別保存最終意義的思慮,根究人類魂靈的光亮途徑。回想聚會場地馮至師長教師的平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因應時期變更、孜孜追求心靈演變的性命過程。從心系實際的浪漫主義抒懷詩人,到提倡嚴肅性命不雅的存在主義思惟者,再到傾慕反動的共產主義同路人,他終極成為新中國文明工作的果斷扶植者。從“尋思青年”到“熱切暮年”,馮至師長教師的思惟演進過程,可謂同時期提高常識分子精力嬗變的凸起典範。

尋思青年覓邪道

馮至誕生在一個趨于沒落的鹽商家庭,年少即遭遇生母的病故。這般繁重的人生經過的事況,不只培養了馮至沉寂內斂的特性,也早早奠基了貳心系社會實際的思惟偏向。這種由於本身遭際而萌發的對社會汗青紀律的獵奇,在他于1916年進進北京市立第四中學后,被新文明活動進一個步驟撲滅。進校之后,馮至開端大批瀏覽《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等宣傳新文明、新文學的報章刊物,迫不及待地接收“五四”精力的陶冶。他最感愛好的小說家則是魯迅,在瀏覽了魯迅的名篇《藥》與《隨感錄》后,馮至“此后凡有魯迅作品問世,從不放過,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大事》,反復瀏覽,深為激動”(馮姚平《馮至年譜》)。

假如說對魯迅的《一件大事》的愛好,彰顯了馮至奇特的自省氣質與布衣關心,流露了他對“為人生”的文學主意的後天偏心,那么1921年考進北京年夜學后,他對郭沫若詩集《女神》以及郭氏翻譯的《少年維特之煩心傷腦》的酷愛,則展顯露他深躲在感性臉孔之下的浪漫主義情懷。而這種深邃深摯的浪漫主義情懷,恰是他走上詩人之路的內涵動力。至此,“自省氣質”“布衣關心”與“浪漫主義”三維,組成了青年時期的詩人馮至的抒懷基底,他以此開啟了對個別性命意義的漫長求索與詩性詰問。回想其在該時段的創作,他的筆下有“在這瘡痍滿目標時期,他手里拿著幾多不幸的新聞”的綠衣郵差(《綠衣人》);有自剖襟懷胸襟“掏出鮮紅的心兒,捧著它到了人叢處”的孤單患者(《不克不及容忍了》);也有祈愿“有一位女神/把將近撲滅的星球/一瓢瓢,用河漢的水/另洗出一種光亮”的忠誠信徒(《暴風中》)。不滿于實際的昏暗卻又難覓人世邪道,青年的靈敏、懦弱與感傷,組成了《昨日之歌》的內涵基調。但是,善于自省的馮至顯然不愿自困于本位主義話語的狹窄六合。1923年,與思惟提高的北年夜同窗楊晦的瞭解,便成為馮至思惟改變的主要契機。1924年,馮至在與楊晦的通訊中,借著議論《少年維特之煩心傷腦》,表現“我要轉變我的生涯,轉變我的一切!”(《致楊晦(1924年1月)》)。1927年,他從北年夜結業后,也是在楊晦的激勵下,自動廢棄了北京孔德黌舍的教職,遠赴哈爾濱,擔負哈爾濱第一中學的國文教員。恰是這段從頭深刻社會、錘煉自我的性命體驗,培養了馮至長詩《北游及其他》中沉郁的寫實作風。

假如說楊晦是馮至在實際生涯中的帶路人,那么里爾克則是馮至精力生涯中的領導者。1931年,那時身在海德堡肄業的馮至致信楊晦,表現本身不只在《里爾克選集》中看到了本身幻想的詩歌與散文,並且經過里爾克提示,熟悉到植物所具有的“不亢不卑,忍耐風雪,享用日光,春天開它的花,秋天結它的果,本固枝榮,既無所夸張,也無所愧恧”(《致楊晦(1931個人空間年4月10日)》)的品性,其實是古代常識分子進修的模範,并進一個步驟確立了本身“忍受與任務”的生涯立場。毫無疑問,里爾克的呈現乃是馮至精力史上的主要轉機點。里爾克一方面促使馮至反思了本身的精英主義偏向,認識到唯有吃苦老實地任務才幹攙扶幫助磨難的內陸;另一方面又以“新的神將由俄國發生”的預言,使馮至開端追蹤關心日益強盛的白色蘇聯,并且確信“一個巨大的文明在未來。——我們西方的鄰人當然此刻很急切,但我感到未來同我們產生(精力的同物資的)更多的糾葛的仍是我們南方的鄰人。所以我想外行有余力時,將從宗教同思惟的不雅點上研討這個宏大的風與雪的國”(《致楊晦(1931年10月13日)》)。

1935年9月,取得海德堡年夜學哲學博士學位的馮至自德國返滬,回國當晚,好友楊晦在與他會晤時,即警告“不要做夢了,要展開眼睛看實際,有幾多人在戰斗、在流血、在逝世亡”(馮姚平《馮至年譜》)。9月6日,馮至又與楊晦、姚可崑一路拜見魯迅,在內山書店四周的咖啡館里,經由過程與魯迅交通德國情勢和國際文壇近況,馮至進一個步驟深化了對實際的懂得。假如說青年時期的馮至另有于生涯中尋思玄想的余裕,現在身處被japan(日本)法西斯陰云覆蓋的上海,戰鬥的預見曾經迫使他直面實際的繁重。1937年,任教于同濟年夜學的馮至在“八·一三”事情的前夜,保持在處置完公事后,才乘快艇分開吳淞,前往本身位于舞蹈場地法租界的室第。以這種決盡的姿勢,馮至停止了本身悠游求知的青年時期,開啟了奔走流浪、高低求索的中年事月。

憂患中年鐫心史

1937年9月,馮至先伴隨濟年夜學及附中內遷至浙江金華,年末又隨校持續向江西退卻。1938年寒假,伴隨濟年夜學內遷的馮至由於同情提高先生而與楊晦同受危害。1939年寒假,他辭往同濟年夜學教職,轉任東北聯年夜外文系德語傳授。在東北聯年夜的7年,恰是馮至創作和學術生活的巔峰時代。保存的艱苦與戰時的動蕩,培養了他憂患中年的奇特心情。在他看來,這場平易近族戰鬥曾經將“光彩與辱沒、高尚和卑污、勇敢就義與荒淫無恥……對峙的業績浮現在人們眼前,使人覺得高興而又懊喪,興高采烈又前程迷茫”(《我和十四行詩的人緣》)。實際的重壓與本身的有力,使得常識分子中的不少人選擇了迴避實際,更有甚者,不只迴避,並且停止損壞。馮至深知,極端小我好處的尋求最后只能招致個別與國度的配合興起。是以,他對于此種行動及其能夠給抗戰年夜局帶來的損壞一直感恩戴德。個別應該若何面臨艱巨時世,馮至終極走向了海德堡年夜學時代就接觸過的存在主義。

顛末馮至分析的存在主義,既保存了原有的概念特征,又閃爍著特別的時期顏色。他指出:“人生最艱巨的課題,需求一個最慎重的精力的舉動——定奪。”“定奪”在當下具有廣泛的意義——小我如是,平易近族亦如是。當戰鬥將逝世亡常態化之后,無論是什么人“活,需求定奪;不活,也需求定奪”。(《定奪》)在他看來,在戰鬥培養的物資與精力的雙重窘境中,唯有“定奪”才是個別走向美妙和不受拘束的必經之路——人生意義的高尚與否,正表現在面臨艱巨選擇的“定奪”之上。從這個角度動身,馮至誇大一種對存亡安然、對生涯“領受”的立場,信任個別性命的局限性反而成績了性命的意義;唯有當真嚴厲地為人,才幹不孤負自我的性命,從而安然面臨逝世亡。毫無疑問,馮至的這種思惟具有深遠的實際意義,他現實上是“盼望經由過程對人的存在狀態的拷問,來叫醒每小我尋求真正的存在的自發、勇氣和知己,以期由小我的存在自發到達平易近族群體的自發和回復”(解志熙《生的固執——存在主義與中國古代文學》)。

懷著如許的理念,馮至為身處抗戰窘境中的常識分子開出了“藥方”——“任務而等候”。在馮誠意中,“任務而等候”具有雙重的內在:“任務”意味著一種積極的保存立場,不迴避應該承當的義務,也意味著對途徑的選擇與“定奪”;“等候”則意味著個別對“孤單與寂寞的自發承當”。在他眼中,“任務而等候”是一種“外向又內向”的姿勢,著眼實際而又不掉久遠的保存立場,“內向”誇大的是與實際的聯繫關係,常識分子應敢于面臨實際、具有品德擔負,并在與外界的交通中吸取實際的營養、積聚舉動的經歷;“外向”則誇大了內部經歷“內化”為本身的聰明,尋求一種蘊藉冷靜的感性思辨氣質,同時也誇大了對本身“志業”的苦守。馮至以為,這種保存立場可以從頭協調在抗戰中趨于嚴重的“個別與群體”“久遠與當下”的牴觸,從頭鑄就中華平易近族的所有人全體人格。

恰是在這種思惟的指引下,馮至在1941年創作出了不朽的《十四行集》。他在詩集的開篇,即聲名了本身的“領受”哲學——“我們預備著深深地領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古跡/在漫長的歲月里突然有/彗星的呈現,暴風乍起。”(《我們預備著》)而在1942年創作的中篇汗青小說《伍子胥》中,馮至有意重復伍子胥報仇雪恨的傳奇故事,只是截取了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分開熟習的故鄉、遠赴吳國的性命段落停止詳盡描繪。對于本身為何自動為伍子胥的傳奇“袪魅”,馮至曾如許說明:“當抗戰初期,我在邊疆的幾個城市里流浪轉徙時,有時瞻仰飛機的飛翔,我也考慮過寫伍子胥的打算。可伍子胥在我的意象中垂垂脫往了浪漫的衣裳,而成為一個在實際中真正的被考驗著的人,這有如我青年時的幻想有一部門被經歷填實了,有一部門被經歷給遣散了普通。”(《伍子胥·后記》)對伍子胥心態轉機的集中分析,現實上貫徹了他一向關懷的題目——個別在面臨動蕩的時世時當若何有興趣義地保存,而伍子胥那種“在逗留中有保持,在隕落中有戰勝”(《伍子胥·后記》)的人格特質,無疑是馮至所向往的性命立場。除了以“定奪”激起本身存在的自發、知己與勇氣,馮至還徵引了里爾克“居于幽暗而本身盡力”的名句,贊美烽火中那些“掉臂時期艱虞,在幽暗處盡力的人們”(《任務而等候》)。在他看來,唯有抱持著“任務而等候”的信心,常識人才幹戰勝當下的窘境,助力于戰時和戰后的中國。

1943年,馮至的研討愛好開端轉向杜甫。在從東北聯年夜先生丁名楠手中購得仇兆鰲《杜少陵詩譯注》后,他開端逐首研讀杜詩,著手撰寫《杜甫傳》。馮至之所以對杜甫投進這樣熱忱,是由於在他看來,杜甫所書寫的“詩史”也是“我們的命運”——“抗戰以來,無人不直接或直接地嘗到japan(日本)侵犯者給中國人帶來的苦楚,這時再翻開杜詩來瑜伽教室讀,由於切身的體驗,天然更能深一層地熟悉。杜詩里的字字都是真正的:寫征役之苦,‘三吏’、‘三別’是最被人稱道的……‘生還本日事,聞道臨時人’,是亡命者的心情;‘安得廣廈萬萬間……’誰讀到這里不覺得杜甫的廣博呢;由于貧富過火的懸殊而發生的不服在‘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這兩句里寫得多么無力;‘喪亂逝世多門’,是一個缺少組織力的平易近族在戰時所遭遇的必定的命運。杜甫不只是唐代國民的喉舌,并且似乎也是我們古代國民的喉舌。”(《杜甫和我們的時期》)

對“國民詩人”的熱忱禮贊,光鮮地明示著馮至的思惟與中國共產黨政治主意的進一個步驟耦合。一方面是對國民群眾巨大氣力更加深切的感知,另一方面是對公民黨當局橫征暴斂、倒行逆施并在抗克服利后變“接受”為“劫收”的切齒腐心——“在仇恨中我深深熟悉到:用本國兵器來殺戮本身的同胞是最卑劣的行動。”(《在郊外聞飛機有感》)馮至逐步認識到,在六合玄黃之際,個別依附存在主義的“定奪”曾經有力解救國度與平易近族。他在一篇留念抗戰逝世難者的文章中指出:“我們這組織力單薄,并且損失了平面感到的平易近族,我們久已沒有再建筑起宏偉的萬里長城,沒有再發明出像龍門,像云崗那樣的雕鏤了。此刻讓這些不朽的逝世者像石像普通聳立在我們眼前吧。這石像,能鎮靜我們雜亂的心境,唆使我們未來的標的目的。”(《留念逝世者》)由此不難窺見,他曾經決計從狹窄的本位主義中包圍,果斷地走向所有人全體主義的年夜纛。

自此之后,馮至越來越多地介入到對抗公民黨革命統治的平易近主活動中來。他積極為《生涯導報》《自力周報》等提高報刊撰寫各類散文、論文和雜文,以筆為槍,為昆明如火如荼的平易近主活動添磚加瓦。1945年12月,他又切身介入了悲悼震動全國的昆明“一二·一”慘案逝世難四義士的典禮,并專門為四義士創作《招魂》一詩,這首詩其后被雕刻在逝世難者的靈前。1946年5月,東北聯年夜宣布復員,在重慶等待前往北平的馮至又得知公民黨間諜在昆明屠戮平易近主人士,制造“李聞血案”,他與大批提高人士一路組織簽名抗議,惱怒聲討間諜的暴行。1948年7月4日,馮至在清華年夜學見了朱自清最后一面。朱自清這位不平至逝世的平易近主斗士“對于惡權勢盡不寬容”的高尚品德,與“他的文字與舉動無時不在支撐新文藝以及新中國向著光亮方面的成長”(《憶朱自清師長教師》)的英勇舉動,顯然進一個步驟果斷了馮至對中共反動工作的認同,加深了他對國民群眾巨大氣力的崇奉。

此時的馮至不再是游離于時期海潮的尋思的個別,回看本身從“五四”時代一路走來的坎坷行跡——“現在走了二十多年/卻顛末/有數的邪路與分別/現在走了二十多年/看見了/有數的逝世亡與殺害……現在的平原和天空/仍然/等候著新的遠望。”(《那時……——一個中年人陳述“五四”以后的那幾年》)經過的事況了難以計數的精力苦斗與途徑決定,現在的馮至曾經確信唯有中共引導的國民反動戰鬥,才是全部國度與平易近族走向光亮將來的獨一能夠。那些為樹立新中國而勇敢奮斗、就義自我的反動志士,恰是他在風雨如晦的抗戰時代念念不忘的“任務而等候”的平易近族棟梁的實際寫照——“在混沌中他們是一些廓清的藥粉,若是混沌可以或許曩昔,他們血汗的結晶就會化為人世的福利。到那時他們也許會在夜里走出往,撫摩他們已經任務的處所,像是‘一個龐然年夜物’”(《任務而等候》)。

1949年1月,北溫和平束縛。同年2月,任教于北京年夜學西語系的馮至參加接待束縛軍進城的游行步隊之中。7月2—19日,他又以北京代表團副團長的成分,列席了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任務者結合會代表年夜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文學任務者協會理事。在此次會議的講話中,馮至真摯地談及了本身心態的改變:“此后寫出的每一個字都要對全部的新社會擔任,正如每一塊磚瓦都要對全部的建筑擔任。這時我理睬到一種歷來沒有如許顯明的嚴厲性:在國民的眼前要洗刷失落一切常識分子狹小的習慣。這時我聽到一個歷來沒有這么洪亮的召喚:‘國民的需求’!”(《寫于文代會閉會前》)至此,馮至終于徹底衝破了本位主義的“狹的籠”,完成了從愛國的尋思者向國民平易近主反動同路人的身心轉換。

熱切暮年賦新篇

身處一日千里的新中國,20世紀50年月,馮至無時無刻不在感觸感染著林林總總的“新與變”。1950年餐與加入中國國民代表團,歷時七十天拜訪蘇聯以及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平易近主共和國等東歐國度。在其后出書的散文集《東歐雜記》中,他記載列國風景,贊美國際共產主義活動的蓬勃成長。1951年6月,他終于完成了《杜甫傳》的寫作,毛澤東稱贊這部列傳乃是“為國民做了一件功德”。以“國民的需求”為旨回,馮至從頭發明了杜甫的為報酬文在中華平易近族精力史上獨樹高標的緣由。馮至以為,杜甫的詩歌之所以被后世視為“詩史”,是由於“杜甫的詩反應實際,可以或許如許深入,重要是由於他察看事物,一切都是從國度和國民的好處動身”(《留念巨大的詩人杜甫》)。杜甫之所以在困厄之中仍能堅持深入的悲觀精力與從不迴避的剛毅品德,在馮至看來正是由於,“這種悲觀精力是從他經過的事況的國度的災害、國民的疾苦和小我的喜劇里錘煉出來的,苦楚越深,愛國愛平易近的情感也就更為逼真”(《杜甫傳》)。

值得留意的是,對杜甫“國民性”的贊美,不只是時期的需求,更是馮至的自我期許,刻畫社會主義內陸的劇變至此成了他詩歌的重要內在的事務。在創作于20世紀50年月的詩集《西郊集》中,他從西郊的扶植圖景中,“看見了內陸從首都到邊境/在千萬萬萬休息者的手里/改變成幸福的地上地獄”(《我們的西郊》)。他在鞍鋼的高爐旁感悟出,“人錘煉鋼鐵/也被鋼鐵錘煉/社會主義的新人/不竭在這里呈現”(《歌頌鞍鋼》)。面臨勘測隊的萍蹤,他確信“這不外是巨大工作的開始/黃河曾經向我們降服佩服”(《勘測隊》)。走遍內陸的所見所聞,使他確信“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後人/歷來沒有做過的/極端光彩巨大的工作”(《巨大的工作——題成長公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打算》)。1956年,謹記于共產黨人剛毅卓盡的決計與國民群眾改天換地偉力的馮至,于6月22日,以52歲的“高齡”正式參加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從反動同路人到共產主義扶植者的成分轉換。

從20世紀50年月到90年月,無論面臨如何的實際際遇,馮至一直竭盡所能,為新中國文明工作添磚加瓦。一方面,他以杜甫研討為切進點,積極推動現代文學遺產的發明性轉化,編選了《杜甫詩選》,出書了文藝論文集《詩與遺產》。另一方面,他連續推動德國文學譯介與研討,掌管翻譯《布萊希特全集》,編寫、翻譯、出書了《德國文學簡史》《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以及專著《論歌德》。由于馮至對中德文明交通的杰出進獻,他先后于1985年、1987年被授予“格林兄弟文學獎”和“年夜十字勛章”。1993年2月22日,馮至在北京去世,享年89歲。在遺言中,他如許表達了講座場地對國度與平易近族最后的、誠樸的酷愛——“盼望與我有關系的后代,誠實做人,當真任務,不沽名釣譽,不傷天害理,盡力做中華平易近族的好兒女。”

(作者單元:杭州師范年夜學人文學院、文藝批駁研討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