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释放乡村旅游新动能_中查包養行情国网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王小鹏 陈毓珊 任垚媞)农家乐曾一度是我国乡村旅游的代名词,主打的是亲近自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乡村文化被“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曝光度不断提高,红色资源得到更好利用……文化传承创新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看得见乡愁

午后,66岁的俞志良坐在自家民宿的餐厅,端起一杯村里自产的红茶,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要到很远的地方赚钱,现在吃上了‘旅游饭’,坐在家里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俞志良在深圳打拼了32年,最近决定回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石门坊、门神石鼓、人物砖雕、安装玻璃的天井……俞志良家的民宿不仅保留了徽派民居白墙黛瓦马头墙的经典外观,同时运用了落地窗和电梯等现代建筑元素。“我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房屋设计,既记住乡愁,住起来也更舒适。”他说。
  石门村对传统文化的礼敬是多方面的。“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着先贤修身治家格言。当地河流绕村而行的优美生态,加上这些乡村文化元素,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打卡。
  距离石门村约半小时车程的婺源篁岭村是世界级“网红”景点,去年入包養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在这个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崖上古村,传统民俗得到了“重生”。篁岭晒秋、板龙灯巡游、印米糕制作展示……在篁岭天街的黑板上,每天的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节目安排得满满当当,游客可近距离观赏、沉浸式体验婺源乡土文化。景区工作人员程虹介绍说,今年夏天计划再增加婺源灯彩巡游等文化活动。
  在江西井冈山深处的茅坪镇神山村,打糍粑是一大民俗特色。来自上海的研学团围着村民左香云家门口的石臼跃跃欲试,你一抡我一锤,嘴里念着当地俗语:“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在民俗体验等项目带动下,神山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几年前,神山村只有二十几人留守,如今常住人口已有170人左右。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说:“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是2015年的近11倍。”

非遗“活起来”

李坑村是婺源开展乡村旅游最早的景区之一。从村口沿着溪边小道前行,浓郁的绿茶香扑鼻而来。制茶师从竹篾盘上捧起一把青绿的鲜叶放入铁锅中,不断用手翻动,新鲜的茶叶在锅中嗞嗞作响,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观看。
  对岸的徽派古建里,“90后”李书文正以刀代笔,在包養竹片上雕刻新作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竹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李书文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竹雕技艺。“这两年竹雕制品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李书文说。
  在篁岭村,一把有着超过800年历史的甲路油纸伞撑起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古朴浪漫,成为不少游客在打卡时必不可少的潮流单品。几年前,婺源当地人曹文娟在篁岭开了一家油纸伞店,同时向游客展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工艺。她说,店铺最多时一天能卖出一百多把油纸伞,收入是在温州打工时的好几倍。
  浙源查氏酿酒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查永红在婺源石门村、李坑村和篁岭村等景点都开了店铺。他将非遗酿酒技艺创新升级,吸收借鉴多种酿制工艺,多款新创酒品受到游客喜爱。“非遗技艺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传承发展。”查永红说,将店开到村里,就是为了让技艺更贴近游客。
  近年来,婺源县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让乡村旅游更有吸引力。今年1至3月,婺源全县接待游客797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2.8%。

红色研学“热”

深圳科学高中上千人红色研学团近日来到井冈山茅坪镇,追寻红色足迹。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6岁的陈品旭对着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一面墙上的标语驻足包養平台推薦许久。“来到这片土地,重走红军走过的路,更能切实体会到当时的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他说。
  “近几年,红色研学越来越火。中小学生在井冈山住农宿、干农活、吃红军餐、走长征路,沉浸式走进历史、体验乡村生活,这样的教育更能直击人心。”带队导游肖雪梅介绍,像这样的大型红色研学团,她一年要接待十多个。
  通过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包養網举措,井冈山走出了一条更好利用红色资源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2023年接待研学团队573批次,共19.86万人。江西瑞金的朱坊村,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包養網府旧址仅一河之隔。红色资源盘活后,该村已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村”。86岁的村民朱景伟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家的毛坯房打造成民宿后,一年能创收上万元。
  红色资源丰富的赣州市近些年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红色研学品质。在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游客通过裸眼3D技术沉浸式感受“一苏大”召开的场景。“智能讲解员穿上红军装,用动画还原红色历史,科技让红色研学更加有声有色。”叶坪革命旧址群讲解员黄露芬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